感謝各位參與10月份,Patagonia Taiwan 與中華鯨豚協會合辦的 2 場講座及參訪救傷站活動,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鯨豚及海龜的生態、保育挑戰與相關知識。
活動不僅介紹了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還安排了參訪協會救傷站,讓大家親身接觸並了解這些海洋生物的保護工作。
以下是講座與活動內容紀錄:
鯨豚的生理與行為特徵
鯨豚是哺乳動物,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不同,鯨豚不像人類或陸地動物一樣可以自動呼吸,而是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為了適應水下生活,鯨豚的大腦左右半球會輪流休息,這樣牠們便能在睡眠期間保持一半大腦的清醒狀態來監控呼吸。這種稱為「單側睡眠」的行為有助於鯨豚維持穩定的呼吸模式,並確保牠們隨時能夠浮出水面呼吸。
此外,鯨豚的呼吸調節不僅依賴於生理機制,還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來維持。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鯨豚可能因長期遭受壓力、環境困境或群體內部的社會性問題,出現異常行為,包括所謂的「自殺行為」。這些行為通常與鯨豚所承受的極度情緒壓力有關,尤其是在群體分離或面臨其他困難時,牠們可能無法適應,從而產生異常反應。
講座中也提到,當鯨豚處於極度緊張或不安的狀態時,牠們往往會排出帶有鏽色便,這通常是牠們周圍環境不夠舒適或充滿壓力的表現。這一現象是鯨豚情緒狀態的直觀反映。
而在救援過程中,鯨豚的特殊生理結構對保護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牠們的皮膚缺乏彈性和延展性,這使得麻醉過程和後續照護變得更加困難。因為皮膚不易拉伸,這會增加受傷風險,也讓動物在處置或轉運過程中更加脆弱。
在台灣海域周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與挑戰
中華白海豚,國際上稱為 Pink Dolphin,為極為珍稀的物種。儘管牠們分佈範圍廣泛,但目前在野生環境中的數量極為稀少。2018 年,這個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顯示出牠們面臨的生存挑戰。
*講座中提到,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鵰,曾在瀕臨絕種時只剩下 400 隻,但經過成功的保育努力,現在已經復育到超過 40,000 隻。
海龜的分類與保護
烏龜屬於爬行類動物,根據其生態習性可分為三大類型:澤龜、海龜和陸龜。澤龜通常生活在淡水或半鹹水的環境中,擁有適合在泥濘或水草區域活動的腳蹼;陸龜則是生活在陸地上,擁有強壯的四肢,形狀像大象的腳,這使得牠們能夠支撐其龐大的身體。海龜則以其特有的鰭狀前肢和扁平的身體結構,能夠在海洋中快速游動,並長時間進行遷徙。海龜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控制海草床生長和維護珊瑚礁的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球共有七種海龜,而台灣海域周圍擁有五種海龜,包括革龜、欖蠵龜、赤蠵龜、玳瑁和綠蠵龜。每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繁殖習性和食性。革龜是全球最大的海龜,主要以水母為食;欖蠵龜和赤蠵龜則偏好食用小型海洋生物,如海藻和海草;玳瑁以其美麗的龜殼聞名,但由於非法捕獵,牠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綠蠵龜是海龜中最為常見的物種之一,牠們的脂肪呈綠色,主要以海草和藻類為食。
海龜的產卵與回游行為
海龜在台灣產卵地主要分布在澎湖、蘭嶼和小琉球,其中以小琉球的產卵地最為穩定。這些地區的生活區和產卵區緊密相連,為海龜提供了安全、適宜的繁殖環境,確保牠們能夠順利完成繁殖過程。
一個特別的現象是,海龜能夠依據記憶中的「地磁傾角與強度」來導航,準確無誤地游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產卵。這種精確的導航系統,使得海龜即使在數十年的漫長遷徙後,仍能準確找到曾經誕生的沙灘,繼續繁衍後代。這種獨特的生物導航能力,展示了海龜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
協會救傷站的參訪
講座結束後,我們還前往中華鯨豚協會的救傷站進行參訪。這是一個專門負責海洋生物、海龜救援與復育的基地,並且致力於提高公眾對海洋生物保護的認識。在這裡,我們了解了更多有關救援過程、鯨豚與海龜的復育工作以及志工的參與方式。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此系列講座的朋友們,也特別感謝中華鯨豚協會的專業講師與工作人員,讓我們能深入了解這些海洋生物的奇妙世界。海洋保護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未來我們也將持續與各界合作,希望更多人能加入這一行列,共同為海洋生物的未來發聲與行動。